文章目录
  1. 1. 前言
  2. 2. 梗概
  3. 3. 對於學問
  4. 4. 對於教育
  5. 5. 對於選擇
  6. 6. 後話

前言

上學期末,有幸搶到了楊海峯老師的公選課《從內聖到外王》;今天是第一堂課,我覺得不虛此行。
順便附上:生生學堂(http://sssch.net/)是楊老師創辦的一個公益學習平臺。

梗概

楊老師並非聖賢,正如他所言,只是一個活生生的人。但他敢於把某些事情擺到檯面上來談論,而其他的人不外乎瞎子、鴕鳥,以及既得利益者。我很慶幸,因爲他所提及的話題,與我以前的瞎想,不謀而合。雖然對於個人與整體的問題上,我對他的看法不以爲然。

對於學問

誠然,中國古代文化,並非那些膚淺的條條框框,它隱藏而躍動在古書的字裏行間。
而我們的教育,則是給了你一把鑰匙,打開新世界的大門;而不是大多數人所臆測的,諸如“詰屈聱牙就是古人的文化”。
平心而論,若連古文、古語都不懂,又有甚麼資格妄自揣測古代文化,得到的結論只是夜郎自大式的笑料罷了。
中國的民科,異常喜歡引經據典。甚麼經?山海經!愈是光怪陸離,愈發獲得他們的鍾愛。在他們眼裏,大衆便是他們愚弄的對象,而古書就是他們作惡的工具。這對古典文化無疑產生了惡劣的影響,但我犯不着跟民科慪氣,何必自降身段?

對於教育

我一向討論機械性的重複動作,這次楊老師也提及了這個名詞。我覺得這極端扼殺一個人的天性與天賦。
由此可見,縱使我們經歷了改革開放,思想的桎梏仍然不減,只是改頭換面換個土壤繼續滋生;然而十年文革,反而令殘存的道德與血氣都消失殆盡了。
我們的教育是基礎性的教育,這爲大類的學科奠定了基礎。或許是實施的過程中有所偏差,現實是成爲了死板的考試。而我一直想詬病的,則是很多學科並不存在於他們的視界中,也沒更沒有啓蒙的意向。例如古代的“小學”,是教人知文識字的,更要講述字形的來源與讀音的變遷,而不是強制推行的千篇一律的簡化字、普通話,並壓制地方文化的發展。

對於選擇

回實驗室的路上,我就在思索,是什麼壓彎了我們的腰。
我跟楠提過一句:“改變這種東西,本身就是內源性的。就算你是被強迫的,你爲什麼不去反抗?你失去反抗勇氣的一刻,就是默許了接受。”
而我想做的,無非掛羊頭賣狗肉,應付了事。我爲此付出了代價,來到了這並不算好的學校,這也是我的選擇。
遊離在邊緣,在夾縫中尋找,大概是我如今處境的最好寫照。

後話

我打“楊老師”三字時,誤鍵入爲“楊老司機”。
不過想來他是不會在意的。

文章目录
  1. 1. 前言
  2. 2. 梗概
  3. 3. 對於學問
  4. 4. 對於教育
  5. 5. 對於選擇
  6. 6. 後話